2025年8月8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中国银河证券已向广东证监局提交《关于中星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辅导备案申请报告》泸深投,这家曾参与“星光中国芯工程”的老牌芯片企业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程序。若进展顺利,中星技术预计于2025年11月至12月完成辅导验收,随后正式提交IPO申请。
| 从纳斯达克退市到创业板折戟
中星技术的上市历程堪称中国科技企业资本化的缩影。其前身中星微于2005年11月1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VIMC),成为首家登陆美股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市值一度突破20亿美元。但受行业周期和估值波动影响,公司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最终于2015年以29.34亿元人民币估值完成私有化退市。
退市后,中星技术开启A股回归之路:2016年试图借壳综艺股份(600770.SH)上市泸深投,作价101亿元的收购方案因估值合理性存疑被监管层否决;2018年转而申报创业板IPO,2020年因“拟合并芯片业务后择机申报”主动撤回申请。此次转战科创板,中星技术计划整合安防视频与AI芯片业务,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重新冲刺资本市场。
| 从“星光中国芯”到AI大模型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星技术在数字多媒体芯片、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其核心技术源自“星光中国芯工程”——该工程由创始人邓中翰于1999年发起,历时十余年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系列芯片,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超3000项,曾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份额,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公司聚焦AI芯片与视觉技术融合,推出“星光智能五号”芯片泸深投,采用多核异构GP-XPU架构,可支持参数达6710亿的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运行,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场景实现端边云协同计算。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收5.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5.66%,研发投入占比达8.67%,技术服务与智能设备双轮驱动效应显著。
| 从伯克利博士到“中国芯之父”
中星技术的发展始终与创始人邓中翰紧密相连。这位1968年出生于南京的科学家,199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博士、物理学硕士、经济学硕士“三学位”,曾在IBM和硅谷芯片企业任职。199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创立中星微,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带领团队实现15项核心技术突破,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
邓中翰的职业生涯充满荣誉:2005年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时担任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务。作为科技与资本结合的倡导者,他在2025年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上提出,资本应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协同者”,推动科技金融工具深度融入产业升级全链条。
目前,中星技术已与移动云、国机数科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在智慧社区、智能交通等场景落地解决方案,并参与制定SVAC(视频安全国家标准)等行业规范。若成功上市,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在AI芯片、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泸深投,为国产替代与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网眼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