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年捷希缘,以工程博士为代表的专业博士日趋火爆,在职读博已经成为一种新潮流。
教育部2023年底更是一口气推出以工程博士、教育博士、法律、文艺、翻译、会计、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为代表的36种专业博士,将有资格授予专业博士的高校扩大到831所,并大幅度提高博士的招生规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不过,现在问题来了。很多同学在与工程博士的博导沟通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博导名额不够。因为每年博士生的招生计划是固定的,是由教育部门根据我国战略布局,结合财政收入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博导一年最多招2-3个博士生。
为什么要对指标做限制?因为表面上看一个博士生四年的学费只是10多万,但是这只是小头,背后国家的财政补贴是大头。保守估计一个博士生至少每年补贴5万,4年就是20万。所以,在我国现有财政条件下,博士生的招生名额无法敞开供应。
展开剩余84%一方面是博导的科研课题急需人手来做,嗷嗷待哺,因为课题不等人,到时间就需要成果,需要验收;另一方面是学生已经向往博导很久,渴望加入博导的课题组。
但是,博士生指标是无法逾越的坎。
事情上,很多高校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理工农医类大学,像985、C9、华5等重点院校,博导数量多,博士生少的情况是常态。很多高校经常出现两三个博导斯文扫地,为抢一个学生大打出手,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是同一个专业的博导轮流招博士生,今年你招,明年他招。
学生很无奈,博导也很无奈。
为彻底扭转不利局面,教育部在2019年出台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乎做好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增加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规模。
具体做法就是增加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的名额,采取计划单列的方式,也就是不占用博导招生的正常博士生名额。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博导都能招科研经费博士,博导要么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例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领域重大任务平台和协同创新等平台,要么拥有高层次在研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只有具有这种水平的博导才有资格招收科研经费博士。
所以,能招科研经费博士的博导都是大佬级人物。
如果具备这样的条件,博导就可以往大学申请增加科研经费博士生指标。当然指标不是免费的,需要博导承担全部博士生的培养成本,包括培养经费、项目经费、助研补贴等。博导需要一次性向大学缴纳全部培养成本费,一般高校是每个学生20万,有的高校是50万。
也就是说,科研经费博士的资金来源是博导自筹,而不是财政拨款捷希缘,这样国家的财政压力小了,博导也有人干活了,博士生也得到了博士指标,一举三得。
一句话,科研经费博士就是博导花钱买博士生指标。
有考生担心科研经费博士在校会受到歧视,担心培养过程与普通博士有区别,担心毕业后学位证书有区别。
这种担心是多虑的。事实上,科研经费博士与工程博士的收费标准、学籍管理、培养过程、毕业要求、学位授予标准完全一致。博导花钱买博士指标一定是觉得学生实力、研究方向与博导吻合,能够给博导带来科研业绩。
所以,科研经费博士在校期间不仅不会受到排挤,反而还会受到博导更多地照顾,因为你给博导干活了,而且干的活是博导特别重视的,你说他能不在实验室资源方面、科研经费方面,发文章方面倾斜?
但是,在大学实际招生过程中,尤其是最近几年衍生出部分博导名义上是招科研经费博士,但是实际却要学生自己掏腰包,承担这20万、50万,甚至上百万的科研经费。这无疑引起很多争议。
网友的第一反应是“科研经费需要学生自己掏钱,合规吗?”
有的人说合理,因为博导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指导博士生,让博士生掏钱合情合理,尤其是在职博士生无法给博导干活,所以让博士生自己掏钱无可厚非。
有的人说是不合规,教育部明明规定科研经费博士由博导买单,怎么实际成了博士生买单,这不变相转嫁成本吗?
更有甚者,说如果博导需要博士生自己付费承担,博士生就可以举报博导受贿,是犯法行为。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即便博导让博士生掏钱也不是直接把钱汇到博导的个人账户,那就真成了行贿受贿,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凡博导也不可能这么做。
其实,在科研经费的具体付费方式上,博导让学员自己承担完全在政策允许框架内,也完全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因为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提到,博导与企业之间有校企合作协议的,可以联合培养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经费共同支付或协商解决。
什么意思?就是博导可以与博士生所在的单位协商确定培养成本。博导经费充足,博导出钱,博导经费紧张或者博导觉得可以资源互换,就可以由学生所在的单位掏钱。
例如很多高科技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需要借助高校博导的力量联合公关,就可以采取横向课题的方式,企业出钱,高校出人,由博士生作为联络人,双方成立联合课题组,真正把项目开发出来,让技术成果落地。
所以,科研经费博士除了博导出经费的方式外,另外一种通行的做法就是以横向课题的形式,通过技术开发合同给学校打资金,俗称带资入组。
所以,如果博导的课题与你的研究方向吻合,而且你感觉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课题,做出像样的成果,能够达到博士论文的要求,那就应该果断抓住机会,大胆上岸,至于是普博还是科研经费博士对你获取学位没有任何影响。
博导有经费当然好,如果博导没有经费,需要你单位投钱,那么就需要你取得单位领导的支持,你从事的科研项目的确对单位有价值,能够解决单位的技术难题,单位自然同意。单位同意后你再与博导商量课题协议的具体内容。
因为读工程博士,要么你有时间,要么你有经费,要么你有课题,你总得付出。你什么都不愿意付出,既不愿意付出时间给博导干活,又不想掏课题经费,同时科研论文也没有项目支撑,试想博导为什么招你,难道他想招一个烫手的山芋砸自己手里?
如果你来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工作领域涉及国家关键核心技术,能够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做出贡献。例如航天、航空、航海、芯片、国防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
如果你近五年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如果你在过去五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如果你作为发明人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如果你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项,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
那么恭喜你,你被博导砸中工程博士的概率就非常高了,博士指标不够的话,那你就去争取科研经费博士!
所以,工程博士成功上岸的关键在于博导的态度。
因为工程博士的录取基本以材料审核,以面试为主,博导的决定权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招生计划有限的情况下,未招满或未招到学生的导师可以依据剩余招生计划、导师意愿和考生意愿,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确定拟录取考生。这意味着,即使考生的考核成绩合格,但如果导师对考生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考生也可能无法被录取 。
所以,考生一点要在报名前联系报考导师。
此外,不同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对考生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通过提前联系导师,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导师的研究领域、实验室条件以及对博士生的期望。
考生在联系导师时,应准备好自己的个人简历、研究计划书以及相关的科研成果,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潜力。通过与导师的沟通,考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招生要求捷希缘,从而有针对性地准备申请材料和面试内容。
发布于:北京市网眼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